震惊!!!某男子居然使用CAD建模!!!(纯干货,建议收藏)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三维建模 cad 震惊!!!某男子居然使用CAD建模!!!(纯干货,建议收藏)

震惊!!!某男子居然使用CAD建模!!!(纯干货,建议收藏)

2023-04-04 16:28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2018年的某一天,才踏入咨询公司的我,看着昨晚熬了一个通宵的前辈,虽然眼中有点小血丝,但是却无法掩饰疲惫的眼神中散发出的兴奋与自豪。

前辈:来了老弟?

我:李老师,昨天晚上没回家吗?

前辈:是呀,今天这个项目必须要和施工单位对量了,不加班就来不及了,今天算是把模型调整好了,我先去休息一会。

星期天的早上会议室没有人,李老师躺在会议桌上就睡着了,看着他睡得如此安心,真不忍心叫醒他。

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,施工单位的人来了,叫醒了李老师,他带上自己的模型,上了车,去了工地。

我就坐在办公室发呆,为什么有的人如此的忙碌,而我却坐在这里无所事事,还如此的心安理得。

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时候,我想把自己的这段时间如何学会建模的思路分享给大家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,工作了几年多多少少还是做了几十个工程了,我的思路是结合了很多软件的方法。是我自己总结的,仅代表个人观点。

所有的建模软件原理是一致的,软件不一样,操作不一样,但是你学会我的思路,所有的软件你都会用。

(不易用文字解释的地方,我会用动图说明)

一、什么叫建模

建立系统模型的过程,又称模型化。建模是研究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。凡是用模型描述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的过程都属于建模。因描述的关系各异,所以实现这一过程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。可以通过对系统本身运动规律的分析,根据事物的机理来建模;也可以通过对系统的实验或统计数据的处理,并根据关于系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模。还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方法。(来自百度)

我的理解:依据图纸和设计通知单将实体工程1:1的还原在电脑上(仅对于工程上)

二、如何去建模(敲黑板!!!)

我总结了3点:1.定位 2.建立构件 3. 把构件放在指定的位置上

我想用CAD建模来解释这三点,为什么要用CAD,我认为市面上的大多数建模软件都是CAD的插件,不用自己去编辑,将构件参数化,你只需要要输入自己需要的参数,它就可以出来你想要的构件以及工程量,但是CAD需要自己去建立,很自由,不会受到约束条件。但是思路一旦清晰,那么市面上的软件你都会使用了。

1.定位

想要定出一个点的位置,我们应该如何做?在平面上我们只需要2个点就行了,但是在三维空间中,我们就需要3个点了,X/Y/Z,有这三个点的坐标我们就能定出一个点,从这个点开始完成绘制工作,有小伙伴就有问题了,第一个点我们怎么找?这里要说一个概念,非常非常简单,那就是绝对坐标和相对坐标,我们建模时建议使用相对坐标,从0,0,0,定位开始,因为绝对坐标有很多小数点,最后的小数点会导致很大的误差,你如果用相对坐标,最后只需要将0.0.0,移至你所需要的坐标点上即可。

那我们建立模型用什么来定位呢?---轴网

xy坐标用平面图,z坐标用立面图。

这是一个骨架,将所需要的图纸放入对于的楼层,这一步和什么类似,就是广联达的楼层识别和图纸对应,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,像广联达这种类似的建模软件,直接输入层高,就能建立这样的骨架,它是依据设置好了的,不需要自己调节,所以我说有时候会被条件约束。相信大家对整体会有一个概念了。

2.建立构件

大的框框已经建好了,需要什么呢,细部构造,也就是建立该建筑的构件,在对应的楼层上建立。

从房建上面来说,框剪结构,主要的构件是什么呢,墙,柱,梁,如何去建立呢?

举个例子,混凝土构件,怎么去建立呢?框架柱,知道长宽高就行了嘛,截面积一输入,沿着z方向拉伸。在广联达中如何处理呢?

广联达中把构件已经参数化了,简单了很多,只需要你对照着图纸输入就行了,还有个功能叫识别,把人工输入的过程也简化了,但有时候会识别错误,需要自己去调整。其中的钢筋工程会麻烦一点,需要设置抗震等级,锚固长度,搭接长度,这些都是有依据的,去找就行了,死的规范。

3.把构件放在指定的位置上

前两步的基础工作完成了,第三步,会稍微考点一空间想象能力,按照开始的轴网定位,将构件放上去,这一步可能对才工作的同学有一点难度,因为要结合图纸,但是这一步可以很好的完美解决,去现场,去现场,去现场,多去几次,你就知道构件该放哪里了。

总结一下:先定位,在建立构件,把构件放在属于它的位置上,建模过程就算是完成了。

对于造价来说建模仅仅是基础工作,但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正确的模型上进行的。

李老师回来了,放下来电脑包,去了窗台,点了一支香烟,舒畅的吐了一口,看着他的背影,我不在焦虑和无所事事.....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